从中国的西南边陲云南腾冲到中国的东北边境黑龙冮瑷珲,在地图上画一条假想线,这就是“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为“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为“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1”
“瑷珲”现在改名“黑河”了。
这条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这条线以东,是中国九成以上的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地,这条线的北部和西部,基本都是苦寒地带,人口稀少且经济落后!
(1935年,胡焕庸先生手画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图上并没有划出瑷珲-腾冲一线,这条线只存在于胡焕庸先生的论文中。)
也就是说,这只是一条“假想出来的线!

这条线以东,却是中国九成以上的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地,这条线的北部和西部,基本都是苦寒地带,人口稀少且经济落后。
胡焕庸线将中国人文自然地理版图一分为二,线以东的面积占全国的36%(外蒙古独立后升为43.8%),但是人口占全国的96%,而线以西的面积占全国的64%(外蒙古独立后降为56.2%),但是人口只占全国的4%。这条线对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1935年中国地图形状

1935年的时候,外蒙古名义上还在中国的版图之内,那时的中国地图是一片海棠叶形状的。版图上领土面积为1114万平方公里。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之后,中国地图才下降为960万平方公里的雄鸡形状。


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lS进行的精准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43.8%(外蒙古独立之前只占36%),总人口的94.1%。。经济总量胡焕庸线以东,占比高达95.7%。
也就是说中国96%的人与经济总量都挤在胡焕庸线以东“400万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西部广大的5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住了中国4%左右的人,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3.3%。

胡焕庸线之所以著名,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其绘制的科学性。吴传均院士曾这样回忆: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的老师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1万人,并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那个战乱、民生凋敝、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二、这条线牛在哪?
在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并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它,究竟牛在哪?

胡焕庸线这条分界线就仿佛从南到北将中国人分隔开来,而且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像是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下了迁徙的步伐。

中国还有一个400毫米等降水线的说法!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主要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它同时也是中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看400毫米等降水线,也与胡焕庸线有一定的重合性!线以东,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与经济活动。线以西,干旱少雨,自古就戈壁荒漠多。

400毫米等降水线,也是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这根线和万里长城走势基本重叠,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主要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它同时也是中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这也即是有名的“胡焕庸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把我国大致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
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
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外流区内流区分界线重合。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段是中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未被打破,图bywangxb126
胡焕庸线牛在无论外界条件怎么变化,这条线却总能“岿然不动”。
胡焕庸线被发现后的8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从昔日的海棠叶变成如今的大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约14亿,经济规模翻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同时也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中国人从线的东面一次次大规模迁往西面: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几乎都在胡焕庸线的东侧。
在2014年4月11日晚间,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这时有人发现在东北与云南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则稀疏很多。

2014年腾讯QQ同时在线人数很明显能看出东西两侧的区别。
更牛的是,这条等值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则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白马秋风塞上”。
是干旱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

胡焕庸线是一条干湿地区分界线。
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400毫米降雨量线与胡焕庸线颇为吻合。
是农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备了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
同时,胡焕庸线也是一条自驾旅行分界线,线的东面是出发地,西面则是目的地。
这些年来,近八成游客喜欢去西部旅游,因为在胡焕庸线的东侧人口密集、交通便捷,而西部地广人稀、自然风光明显区别于东面。

车轮研究院2019年6月调研数据及途牛自驾出行数据
总之,就像有人说的一样,胡焕庸线是一条人地关系线,它实实在在地反映着人和环境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三、差异巨大
只不过,等值线两侧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此,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气候,因为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并没有这条线。
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中世纪温暖时期的温度记录
从那时起,各种旱涝灾害的分布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最终锁定两侧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当然,胡焕庸线的形成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的战乱,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使得古代的人口从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对两侧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
国际上有很多国家的人口也是分布不均的。

比方说俄罗斯,90%的人都挤在不到四分之一国土面积的东欧平原上,而西伯利亚等占比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土只住了不到10%的人。主要还是自然环境太差的原因,长年天寒地冻,实在不宜生活。
这也就是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都极力亲欧洲甚至不惜跪舔欧美的原因(苏联解体就是戈尔巴乔夫跪舔欧美的产物)。
俄罗斯虽然1700多万平方公里,全球最大的巨无霸国家,但其实也只是国土面积大,人口也只有1.44亿!

这么大的俄罗斯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人口。

俄罗斯90%的人口都在其20%左右的欧洲版块(东欧平原)的土地上,只有不到10%的人生活在其广大的四分之三的亚洲版块的土地上,这种情况你让俄罗斯亲东方有点不太现实的!
四、胡焕庸线怎么破?
对于这条反映我国东西部人口发展的胡焕庸线,近些年来,它因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该不该打破、能不能打破,如何破的“总理三问”而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
胡焕庸线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其稳定性,然而中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会产生负面影响,加剧地区间社会问题和矛盾,所以突破它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自从“一带一路”设想提出以来,便翻开我国发展新篇章,为西北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突破胡焕庸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很好地结合了以前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想法,)
而俗话常说“路通财通”,交通便捷之后,经济发展将成为根本,唯有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上去,打造“丝路”牌国际旅游产业,发展边境贸易。
向西去,“西部大开发”就是中国的大手笔,大战略!
十年来,中国在东欧班列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默默耕耘了这么久,不知投了多少钱!

中欧大班列
“一带一路”上飞驰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10年来累计运送货物731万标箱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世界纷乱,美国不断衰落,中国不断崛起,百年未有之变局也给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大利好!
俄乌战争的开打,以及两年的持续胶著,也帮中国打开了新格局,20多年的心结,普京终于想明白了,开始“往东去”了。

整个西方的合力围绞之下的俄乌战争才算是把俄罗斯打醒了,于是普京大帝不得不断了亲西方的念头,于是才有“掉头向东”,才有“中吉乌铁路”普京大帝的点头允许。才有中俄输油管道的一条条开建与落成,都是形势所逼啊!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有好消息传来,筹备近25年之久的中吉乌铁路终于要开建了。5月30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在他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解释了中吉乌铁路的重要性后,俄方明确表示不再反对该项目。



苦等26年:一波三折的中吉乌铁路
在同普京的交谈中,扎帕罗夫深情地称,这条铁路对于吉尔吉斯斯坦来说,就像是“空气和水”一样可不或缺。据了解,中吉乌铁路项目拟从中国新疆的喀什出发,然后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卡拉苏,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全长共523公里。
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路段长达260公里,这对吉方来说,无疑是一条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这条铁路不止对吉尔吉斯坦很重要,对我们中国一样重要。因为只有打通中国与亚欧大陆的更多通路,才能把中国西部这盘植盘活。才能有效的打破“胡焕庸线”!


(在德国奥伯豪森境内运行的一班载有中欧班列集装箱的货物列车,这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
以及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网上丝绸之路”,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国际通信出入口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胡焕庸线的突破。
实际上,这条稳定又脆弱的分界线应该如何突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科学问题。
搞懂胡焕庸线是个大课题、是门大学问,正如著名理论地理学家牛文元所说:“胡焕庸线搞好了,中国就好了。”
近年来,世界各地,高温频发。分析师说,高温天气将会成为常态。
关于大气变暖这个话题,老掉牙了,不值一提,但这里关键是千年一遇“气候变暖”的说法值得关注,这意味着,这个趋势很可能是一个更大气候周期的回归,而非简单的工业化革命导致的结果。
之所以这么说,就在于东亚大陆的另一个气候变化,早就在悄悄发生,现在刚刚越过临界点,未来导致的影响,更是千年级别的,这就是:
中国400毫米降水线往西往北每年150公里的速度移动!
中国近十年的沙漠治理,颇见成效。这既是持续不断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结果,也与温度不断上升有关系。

毛乌素沙漠的一角
毛乌素沙漠的一角,现在被称为“塞上江南”,因为树木林立、水草丰茂、碧波荡漾,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在6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黄沙肆虐,几乎没有任何植被。
400毫米等降水线的逐年西移,也就预示着玩固的“胡焕庸线”也在逐渐被打破。加上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以及热热闹闹的“中欧班列”,中国的西部与北方正在不断重塑,到时西部人口不断上升,经济也不断发展,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