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七十年代正是物质贫乏,文化生活几乎处于荫芽状态,我是65年生人,祖籍河南民权尹店乡,我们在义马生活,每当小学放暑假最开心的就是能回家乡摸爬叉。
爬叉是蝉猴鲁西南一带的方言叫法,在河南称之为爬叉猴,具体来说,爬叉是具有特色的方言叫法,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河南开封、许昌、平顶山等地的方言,周口一带俗称爬蚱。
那个时代,少有手电、头灯等现代常用品,每次同家乡的小伙伴傍晚跑到河边的扬树林去只能叫摸爬叉,走到一颗小树旁弯腰用手从树底部慢慢向上摸,一有凸起的小圪塔那准是爬叉了,抓在手中放入罐头瓶里,那个时候也没塑料袋一类物品,更不会出现“白色污染”。抓了爬叉回家过油炸后体验了高营养的美味。

上树的爬叉

待脱
爬叉是蝉的幼虫,有补充营养,益精助阳的功效,经多方验证其所含的蛋白质较高、脂肪低,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含量也丰富,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无力、遗精、盗汗等。
时间回到当下,我的小外孙有一颗好奇心,什么都想参与一下,听说有人每晚去捉爬叉,就急着想去。现在什么都不缺,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归纳一下现代捉爬叉的方式有这几种:1、洞中捉:“爬叉”多生活在泥土下方30~50厘米处,为了晚上能够准时出土脱壳多会提前进行挖洞,大家可以在天黑前通过这些洞来捕捉“爬叉”。
2.挖巢捉:爬叉在地下长成后它在土中活动范围较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爬叉”洞来挖出整个老巢。当找到一个“爬叉”洞采用铁锨顺着挖,便可挖到与之相连的“爬叉”洞,找到其他没有出土的“爬叉”。挖巢是一个技术活,如果挖的过程中将“爬叉”洞一不小心破坏了,便难以再找到与之相连的“爬叉”洞了。3、手电捉:天快黑以后,爬叉已出洞,可用现代强光手电筒或戴头灯进行照树捉它,见之捕捉已经上树的“爬叉”,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手电筒光线亮度并不太重要但一定要集中,按照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由正到反的规律来照,眼跟着光走不放过每一棵树、每一个树梢。
4、胶带捉:在有爬又出没的树中间缠上一圈胶带,由于胶带较为光滑,“爬叉”爬到胶带处便爬不上去了,你就可以坐等收“爬叉”。
另外还有面粘.网捉等其它的捕捉方法。

排队向上爬

脱壳

收莸
8月15日快处暑了,当天晚上小家伙在女婿带领下还真捉到活爬叉。

现在正是爬叉出现较多的时期,一般来说,在潮湿的环境下,尤其是在晚上和阴雨天气中,爬叉更容易出现。随着秋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变得干燥,爬叉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它们就会逐渐消失或进入休眠状态。按一般规律来说,在秋季处暑以后,爬叉的数量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