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百家姓中,李姓是一个最有神秘感的姓氏。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李王当兴”的传说,这个传说流传了上千年,后世的许多造反家、阴谋家、篡逆者,都喜欢借助这个名谶的影响力上位,也让李姓的神秘性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李王当兴
李氏当兴的预言,可以上推到东汉末年原始道教中一个叫“李弘”的人,以后“称名李弘,岁岁有之”。据考证,从公元322年到416年,前后不过百年,东起山东,西至四川、陕西,南到安徽,在这么大的范围内,都有人利用李弘的名义领导民变。

第一个李弘出现的背景,是汉末黄巾大起义,而黄巾军利用的宗教武器是道教。道教之长是李耳,所以农民起事,利用原始道号召群众时,多取用李耳之姓;有学者认为,李弘可能就是李耳的别名。也就是说,众多的“李弘”,其实都是当时利用道教发动农民暴动的领袖的代名词。
而利用李氏当王的谶语的传统,在隋末最为突出。当时社会上传播着“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其流传之广,甚至令隋帝都感到切实的威胁,以至于有个叫安伽陀的方士上言,请“尽诛海内凡李姓者”。看来元末杀尽天下李、赵、张、王、刘五姓汉人的动议,不是没有先例可学的。

隋末还有一个李玄英,他听到《桃李章》,认为“当为天子”的李氏就是瓦岗寨的李密,就跑去献桃。顺理成章的,李密从此就以“李王”自居,在反隋的檄文中说自己“姓符图纬,多协歌谣”,以此作为天下归心的号召。
不料这时又兴起了别的“李王”,就是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父子在起兵时也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李密与李渊父子都自称其姓“著在图谶”,但谶文之应,又不能“彼我所共”,李密、李渊两家不免一战。
而就在这两李在中原逐鹿时,西北武威又有一位李轨起兵,他的口号也是“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李)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乱世当中,三家都来争这个天命,后来李渊父子胜出。而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绝人口实,他们便赶紧认了道教李耳为祖先。

可能是由于李唐抢了这一先机,加之唐、宋两朝都尊崇道教,托言“老君当治”,号召李王当兴的声音渐渐沉寂。但到了元代晚期,李氏当王的古谶又随着白莲教的活跃复苏了。
元末白莲教领袖韩林儿,就曾自称是“李氏子”。当然他后来又改了口,对外宣称是宋徽宗八世孙,以适应“反元复宋”的需要(其子韩林儿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宋)。
十八子,主神器
事实上,“李氏当兴”的古谶在元、明两代已经式微,但它又换了一种形式发展起来。李这个姓,在民间宗教语言里,常以图录、谶语的形式出现,还经常被拆解开来使用,以增强它的神秘性,如“木了一”、“木子弓厶”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十八子”之谶了。
在明代晚期,一个“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在那个天下大乱的特定环境下,迅速播散开来。“十八子”就是李姓,“主神器”是做皇帝,意思是说朱家必亡,而取代他的,将是一位姓李皇帝。

这个谶语,是由一名术士宋献策,献给闯王李自成的。李自成当然很高兴,立刻把这句话拿来作为取天下的依据。
道教的始祖姓李,预言中的人间之王应姓李,这件事可以这么理解——李这个姓是中国最具神秘主义权威性的一个姓氏,而关于李姓的神秘传说,还有很多,也彰显了李姓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